“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经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于2013年6月正式批复建设,于2018年4月4日通过验收,主实验区位于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内。近五年来,实验室秉承习近平总书记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理念,坚持“理论探索、技术集成、协同创新、服务社会”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建设单位(新汶矿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山东科技大学)等单位在技术、人才和现场条件方面的优势,实现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理论与现场高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技术辐射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能力。
实验室紧密围绕充填开采、保水开采、采煤塌陷地治理与利用、矸石山生态修复等关键技术问题和建设和谐矿区的重大民生需求,开展了固体充填、膏体充填、高水充填材料、工艺、装备及井下煤矸分离就地充填等技术并进行了工程化应用,创建了固体充填、膏体充填、高水充填、井下煤矸分离等9个研发平台,建成了数值模拟、相似物理模拟、充填材料物化分析等6个实验室,形成了翟镇、新巨龙等煤矿6项验证工程及长城、福城、裕兴、级索等22个示范推广工程。在综合机械化固体密实充填、专用充填液压支架、大流量固体物料垂直输送、自流似膏体、泵送矸石及膏体、高水及超高水等7个方面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制订了9项充填行业技术标准,出版专著12部,发表论文58篇;培养博士、博士后人才25名;取得授权专利82项,其中发明专利55项;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山东省科技进步奖等奖励28项。
实验室研发团队以宋振骐、何满潮、康红普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以国家级企业技术孵化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泰山领军人才为研发平台,与国内煤炭行业知名学者及科研院校紧密协作,高度重视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面向国家和煤炭行业发展需求,为我国煤炭能源的绿色、安全、高效开采贡献更大的力量。
组织机构:
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下的主任负责制,在科学研究方面接受学术委员会指导。实验室主任由董事会聘任,报主管部门备案,负责落实理事会各项决议、组织学术委员会工作、主持实验室建设与运行的管理工作。实验室副主任由依托单位推荐、理事会聘任,报主管部门批准。根据分工不同,分管实验室的行政管理、学术管理、科技研发和成果应用工作。学术委员会是国家工程实验室的技术咨询管理层,由本领域的科学界、企业界专家组成。主要负责实验室的发展目标、任务和研究方向等方面的咨询。
管理机构:
实验室实行理事会领导的主任负责制,接受学术委员会指导;理事会是最高决策管理层,学术委员会是技术咨询层,由40多名专家、学者组成。
学术顾问:
宋振骐
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山东科技大学矿压研究所教授、名誉所长,山东科技大学战略发展委员会主任、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名誉院长,兼职东北大学、中国矿业大学、黑龙江科技大学教授;采矿工程专家,国际岩石力学学会(ISRM)中国组成员,国际岩石力学局(IBRM)成员;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
何满潮
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矿业大学(北京)深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力学与建筑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长。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入选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973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
康红普
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天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开采设计事业部副总经理,研究员,现任中国煤炭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主持和参与国家及煤炭行业项目40余项,开发出基于地质力学测试、以锚固与注浆加固为核心的煤矿巷道支护成套技术,解决了大量巷道支护难题,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SCI、EI收录50余篇。
实验室组成
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位于山东科技大学泰安校区内,总建筑面积1503.85㎡,包括数值模拟实验室、实验材料储存加工实验室、物理模拟实验室 、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室、充填材料物化性质分析实验室、监测系统存放室等。
1、数值模拟实验室
2、实验材料储存加工实验室
3、相似材料物理模拟实验室
4、材料力学性能测试实验室
5、充填材料物化性质分析实验室
6、地表动态观测监测室